百病生于气-黄帝内经·举痛论

2013-10-15 09:54 阅读(?)评论(0)

【黄帝内经·举痛论】阐述了人之百病的根源。

       黄帝曰:余知百病生于气也。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寒则气收,炅则气泄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,九气不同,何病之生?

    翻译过来的意思是: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,都是由于气机不调所引起的。如大怒则气上逆,大喜则气舒缓,大悲则气消沉,大恐则气下沉,遇寒则气收敛,受热则气外泄,受惊则气紊乱,过劳则气耗散,过度思虑则气郁结。这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,会发生怎样的疾病呢?

    岐伯说:大怒则使肝气上逆,血随气逆,甚则呕血,由于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,肝气还能影响脾气导致泄泻。喜则气机和调,心情舒畅,荣卫通利,所以气机舒缓。悲哀太过则心脉拘急,悲为肺志,悲伤则肺叶胀举,上焦之气不能宣通,营卫之气得不到布散,热气郁闭而损耗肺气,所以说是气消。恐惧则使精气衰退,上焦郁闭不通,气停留于下,导致下焦胀满,所以说‘恐则气下’。寒性收敛,使腠理闭塞,阳气不能外达而敛于内。热则腠理开泄,荣卫通利,大汗淋漓,气随汗泄,所以说是气泄。受惊则心悸动无所依附,神志无所归宿,心中疑惑不定,所以说是气乱。劳累过度则气动喘息,汗出过多,喘则内气越,汗出过多则外气越,内外之气皆泄越,以致气机紊乱。思虑过度,事存于心,神凝于事,使正气留滞而不行,所以气机郁结。

    黄帝内经只是从治病的角度来看待九气在人身体内的变化。为何同样是人有的不受影响,有的就会生病呢?黄帝内经并没有给出答案。全方位的健康才叫做养生,其中包括养心和养身。我一致认为,养心为第一要素,而养心又分为心智和心志。心智和心智相比较,心智又尤为重要。养生中养心和养身的关系就如同中医讲的气与血的关系一样: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。血是有形的,气是无形的。我们的心就如同气,它属于上层建筑;而我们的身体是有形的,就如同血一样,是我们的基础。上层建筑和下层基础互为依靠,互为制约,对外又浑成一体。所以,要想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就需要神形兼备,以养心为主导,以养身为基础。身体不好,任何修为都是一句空话!人死了,思维也就消亡了。人活着就是那个领头的1,修为越深,爱好越广,品味越高,那么后面的0就会越多。

    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3-10-15 10:36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